烟、酒、糖、茶——那年的重庆还没这样红
好几天前写得了,被豆娘和谐掉的删减版。
光看这个名字《三峡好人》,确实是有点朴实。不过就是这个朴实的电影,带着眼泪看了40多分钟,最后是眼睛都干涩了。
对于三峡工程,我们没有什么资格去评论它的利弊。我们不像伟大的领导人们一个个的水利工程师,地质专家出身。
我们只知道,破坏自然,人类必将受到惩罚;
我们只知道,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不可逆;
我们还知道,我们舍不得离开祖辈择居并世代定居的山脚江畔;
我们还知道,把祖先的尸骨泡在水下,每一个后人都不会安心;
我们不知道,住在他乡异地的三峡移民们是否适应当地的生活;
我们不知道,这世界第一水电工程到底给人类带来的多少恩惠;
万能的人类啊,无所不能,开山断江,你们一点都不手软。三山五岳尚逃脱不了你们的魔掌,想我家乡的两座土山丘陵早已被你们开采的满目疮痍。母亲河在你们眼下都没有一丝的情面,更何况那些处女江(哪还有处女江)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下面说电影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贾樟柯的电影总是都不会让人失望,总是那么的写实,那么贴近生活。
电影以烟、酒、糖、茶(其实是烟酒茶糖)这些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事物为线索,展开叙述。而对于烟酒糖茶,我又有了另外特殊的感情。不爱抽烟,但是烟盒控十几年了。不爱喝酒,喜欢收藏那些小瓶的赠品酒,都是老爹给的。爱吃糖,各种糖,当然包括大白兔。爱喝茶,各种茶。
烟
在现代社会里,烟无疑是陌生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一种有效的工具。上午刚读到了汪曾祺先生的《烟赋》一文,现在回味起来还有种韵味。
电影里关于烟,印象比较深的有画面有一下几个:
三明给旅店的和老板还有“小马哥”上烟,一个外地人到了个陌生的地方,有求于人,这是必不可少的一课。
“小马哥”学电影里发哥点烟的动作,撕了块报纸当大钞,然后去点烟。虽然,故事没发生离现在也多少年,不过,这的确是那些第一批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80初一代们的最真实写照。80年代的港产片,确实塑造了那一代人的价值观,那种对“大哥”的崇拜,对地位的渴望。
“小马哥”在一次为“大哥”砍人的过程中,杯具的成为了牺牲品。三明,这个山西来的朴实的农民(或者说是黑煤窑矿工),是唯一一个守在“小马哥”身边的朋友。他为这个帮助过自己的“山峡好人”——“小马哥”送行,为他点了三支烟,放在照片前。兄弟一场,就当是给您烧香了。留意了一下,这回三明吸的可能是“天地”牌烟,很便宜的一种。不过,我觉得应该是“重庆天子”才对。
也不能忘记,三明把16年前他的女人离开他是留下的地址,记在了一张烟盒纸上。农村人都喜欢把烟盒留下来记点东西有没有,一定是这个样子的,全国各地都一样。那是“芒果”烟的烟盒纸。一句很经典的台词,三明对“小马哥”说的“16年前这算好烟了”。
还想提一下,当今中国现在这烟草市场,这可谓是封建割据的局面。各个省的烟草公司就像诸侯王,划定了自己势力范围,垄断地方市场,限制外地香烟入侵,或是外地香烟限量供应,尤其是抵制云南烟。同学说,有了“红塔山”,谁还吸“泰山”,那山东中烟还怎么混。
酒
酒,不像香烟时建立关系的工具,它是加深关系的工具。烟一把火烧掉什么都没了,酒喝完了情谊还在(当然是对有情有义的人来说,无情无义者不列入人类行列)。
关于酒的镜头:
三明一个人从山西吕梁来到重庆奉节,特意带了两瓶家乡的酒来,给这位也许未曾谋面的大舅子。他没有说这是特意给你带来的礼物,只是说这两瓶就是从家乡带来的,你留着喝。礼轻情意重,这确实反映了中国农人的最朴实一面。
在那个所谓上层人物的舞会上,还出现了一张“重庆啤酒”的海报。多说一点,目前中国这啤酒市场可就和烟草市场大不一样了。几家独大的局面短时间内是不会打破了吧。去长沙的时候,想买当地的啤酒,结果便利店里几乎都是青啤。不知重庆那的街头小店里卖的是些什么啤酒,貌似有个山城啤酒。
最后,三明要回老家了,回老家下煤窑挣钱,来赎回自己16年前的妻子。和重庆的这帮一起工作过的兄弟们喝酒告别,看着他们拿着各种各样的杯具在那干杯,真像我们平日里在宿舍里喝酒的场面。
茶
中国各个地方的人应该都有吃茶的习惯吧,西南人更是爱泡茶馆是不是,反正书里都是这么说的。
电影里茶讲的是另外一个故事,一个山西来重庆寻夫的女人,在丈夫的前工作单位的私人物品柜里找到的剩下的半袋茶叶。我不知道这半袋茶叶是什么意思,是寓意着夫妻的感情也会像茶一样一遍一遍的冲泡而变淡么??
糖
这糖还不是一般的糖,特指“大白兔”,其实,我觉得电影里的加入这个情节还是很滑稽的。
“小马哥”在最后一次“出征”前,卖了一袋大白兔来犒劳他的兄弟们,还说好了让三明等着他晚上回来一起喝酒。“小马哥”也确实只是个孩子而已。
第二个“大白兔”就更有意思了,16年没见面的老夫老妻了,妻子给丈夫(三明)拿了块大白兔来,三明咬了一般,另一半给了妻子。他怎么就那么有爱那,电影里唯一一点想笑的地方。
关于大白兔,不能不想到《兄弟》里李光头和宋刚哥俩的兄弟感情。当时真是看的稀里哗啦的。
烟酒糖茶都说完了,当然也不能不说说电影里的歌。
重要的是这电影里讲的是发生在重庆的故事,虽然奉节县不是重庆主城,我想今天也逃不掉“一块红布”的笼罩吧。在电影里我们看到,那年的重庆的孩子还在唱肛哥《老鼠爱大米》和庞龙的《两只蝴蝶》,那年重庆的街头还有民间乐队在激情的演唱《酒干尚卖无》。当然,我们不在重庆也不知道现在那里有多么红,是不是真的像大家描述的那样子。其实,唱红歌也没有什么不好,也比你们破坏自然强多了。
电影里还有很多元素会给人带来冲击,码头、嘉陵摩托车、白色的两道筋背心、麻将、当然少不了所有中国城市共同的注册商标“拆”……
最后,我们问一句,远走他乡的三峡移民们,你们还好吗?